2016 年 09 月 06 日 
最新公告:
您当前的位置: 西南考试网考试快讯

晚读 | 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——一个美丽的谎言

转自:腾讯新闻 

来源:吴光 王宇 王晓华 著《干部儒学读本》

原标题: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
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一语流传甚久,有人认为这一说法是“撒谎的故事”,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。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,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。我们既要认清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合理性,也要明辨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片面性。
图片
 
孔子(前551—前479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人,被尊为“大成至圣先师”和“万世师表”。孔子在周文化的熏陶下成长,对周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,他自己曾说:“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。”(《论语·八佾》)他继承了西周“以德配天”的思想,但他对人类思想史、文化史的贡献则主要在于其文化的改革和哲学的创新,最根本、最主要的是“仁学”的提出及其理论的系统化。他的弟子编辑了记载他的言行的《论语》,此书成为儒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。
《宋史·赵普传》载:“普少司吏事,寡学术。及为相,太祖常劝以读书。晚年手不释卷,每归私第,阖户启箧,取书读之竟日;及次日,临政处决如流。及薨,家人发箧视之,则论语二十卷也。”南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七也记载:宋初宰相赵普,人言所读仅只《论语》而已。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。他说:“臣平生所知,诚不出此,昔以其半辅太祖(赵匡胤)定天下,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。”
这一典故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。《论语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,是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经典。短短数千言,处处体现出人生的智慧,言简而意远。在当时“礼崩乐坏”的情况下,孔子提出“仁本礼用”之说,主张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以“仁”为基点,修身养性,以期成就君子人格,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。孔子认为,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中道,“允执其中”。“道千乘之国,敬事而信,节用而爱人,使民以时。”孔子提出的是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的治国方针,以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,使人民做到有廉耻、有人格。“为政以德”的治国方针贯彻在治国实践中,目的是“修己以安百姓”。孔子主张选贤举能,躬行君子人格,处处讲“学”,讲做人之道、讲为政之本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是有道理可循的。
再回归到典故本身,赵普一生与治天下有关的主要有两件事,即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和提出抑制武臣的建议。这两件事情其实都与《论语》关联不大。赵普为政,并无仁德。《续资治通鉴》称“赵普之为政也,廷臣多疾之”。王夫之也批评赵普为“不仁者”,由此可知赵普并没有真正践行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。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故事,无非是个“美丽的谎言”而已。
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一语流传甚久,有人认为这一说法是“撒谎的故事”,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。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,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。我们既要认清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合理性,也要明辨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的片面性。